个人随笔
目录
对于项目管理和开发的一些思考
2025-08-07 22:34:55

一、一些角色

1、项目经理

负责整体项目进度把控、任务分配及项目交付

2、产品经理

主导需求调研、输出产品原型及需求文档

3、UI设计师

完成界面视觉效果设计

4、架构师

负责技术选型、系统架构设计

5、开发工程师

按需求实现代码开发(包括Java后端、前端、移动端等方向)

6、测试工程师

编写测试用例并输出测试报告

7、运维工程师

负责项目部署及线上环境维护


团队规模与角色配置需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调整:
小型项目可能存在角色兼任(如项目经理兼产品经理)
大型项目可能细分多级架构师或增加同岗位人员数量

二、软件开发阶段

1、需求阶段

主要是产品经理根据业务需求产出需求说明书、产品原型与效果图

2、开发阶段

项目经理输出项目排期表
研发团队输出概要设计、详细设计、数据库设计及接口文档
测试团队输出测试计划与用例

3、测试阶段

产品经理提交产品验收报告
项目经理完成项目验收报告及上线申请
测试团队提供系统测试报告与功能说明书

4、上线运维阶段

项目经理交付产品说明书及系统验收单
运维团队输出部署手册及维护注意事项

三、项目规划

1、全局视角

需站在”上帝视角”进行整体把控

2、目标确认

与用户确定共同目标(如HR系统/OA系统/电商系统)
明确需求细节(商品范围、目标人群等)

3、工作规划

项目周期设定(如6个月)
分阶段实施计划(需求分析、团队组建、技术架构落地等)
里程碑设置(每月关键节点)

4、设计规范

需统一项目整体设计风格

四、项目管理

1、技术架构:

架构理念与风格确定
中间件及组件选型(如Redis/Lock实现分布式锁)
技术解决方案制定

2、代码管理:

规范制定(参考阿里等大厂规范)
包含项目命名、目录结构、微服务规范等
容器化相关规范(镜像命名、日志规范等)

3、代码检查:

两种方式:技术领导抽查/小组交叉检查
检查重点:规范遵守情况、代码质量

4、功能要求:

可靠性:重试机制(如短信发送失败处理)
可用性:随时可用或可替代
可查性:可视化日志记录(支持非技术人员回溯)
容错性:非技术人员可处理的容错机制

5、异常处理:

分类:
系统异常(空指针、内存溢出等)面向开发人员
业务异常(数据校验不通过等)面向业务人员
处理原则:快速定位问题,减少开发人员介入

6、测试管理

测试方向:
功能完整性验证
数据和流程完整性验证
数据正确性验证
测试流程:由专业测试团队负责执行

7、文档管理

类型:
需求文档、流程图、接口文档(如Swagger)
里程碑文件、前后端对接文档
管理要求:项目全过程文档需系统化留存

8、部署管理

部署方式:
传统方式:本地服务器/刀片机
云服务:阿里云等云平台
技术应用:
镜像发布、CI/CD流程
Kubernetes容器编排
无感知服务发布

9、版本控制

工具应用:使用Git等版本控制工具进行管理
管理范围:涵盖代码、文档等所有项目资产

五、人员管理

人员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复杂的环节之一。团队组建后需平稳推进项目进展,但人员作为情感动物会引发诸多问题。人员管理包含以下要点:

任务透明化: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及具体职责
职责明确化:界定职位对应的权责范围
沟通统一化:确保命令同步传达与反馈
激励机制:通过正向激励提升工作积极性
员工归属感:培养认同感、使命感和成就感
团队日常管理:包括日报、周报、例会等标准化流程
领导权威与制度完善:需结合放权与考核机制

1、相关角色

不同角色对应差异化的工作方向:
初级程序员:主要负责业务开发中的基础CRUD操作
高级程序员:需解决复杂模块开发,并承担初级成员的技能帮扶工作

2、任务透明化

任务透明化的核心是让成员清晰认知自身职责,包括:
无需了解他人工作内容
必须明确个人负责的具体任务模块

3、职责明确化

职责明确化要求成员承担对应权责:
产品经理需确保产品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
程序员需对代码质量负责,出现功能偏差或BUG需及时修正
权责不清将导致责任追溯困难

4、沟通统一化

统一沟通方式需实现三重目标:
命令同步下达
成员即时响应
执行结果可验收
建议采用企业通讯工具或工作群组标准化沟通流程

5、激励机制

激励机制设计原则:
以正向激励为主,实行多劳多得
通过清晰奖惩制度提升目标达成率

6、员工归属感

培养归属感的三要素:
认同感:认可项目经济价值
使命感:明确个人贡献的重要性
成就感:通过技术突破获得正向反馈
需避免强制管理引发逆反情绪

7、团队日常

标准化管理工具包括:
日报/周报:每日工作梳理与周度汇总
周例会:进度同步与下阶段规划
技术分享会:成员能力提升平台
需控制会议频率避免影响项目进度

8、可替代化

团队配置原则:每个项目至少两人一组,避免出现”一人负责一个模块”的孤立情况。例如前后端分离项目中,前端若只有一人,当出现大量前端bug时会导致后端人员闲置。
风险防控:通过2-3人配置可应对突发状况(如员工请假/隔离),确保项目持续运转。典型案例:若唯一前端员工因健康码红码被隔离,将导致项目停滞。
工作均衡:多人配置可实现工作量合理分摊,避免出现”前端忙到死,后端闲得慌”的资源分配失衡现象。

9、确保领导的权威

权威建立:项目经理需通过专业能力和方案设计获得团队信服,不能仅依赖职位任命。例如通过技术方案评审展现专业深度。
承诺兑现:领导”画饼”后必须实现承诺(如项目奖金、晋升机会),兑现后团队服从度会呈指数级增长。
管理工具:团队规模超过10人时,需建立完善制度替代个人管理,小团队则可更多依赖领导个人魅力。

10、确保团队氛围

核心职责:领导需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,直接影响成员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。
文化塑造:通过定期团建、技术分享会等形式培养团队凝聚力,形成良性竞争环境。

11、制度管理

规模适配:团队越大越需要制度化,20人以上团队必须建立代码评审、晨会等标准化流程。
执行保障:制度需配套奖惩措施,如代码质量奖金、延期项目扣分制等。

12、领导能力

垂直管理:当团队超过15人时,需建立组长分级管理制度,如分设前端组长、测试组长等。
决策透明:重大决策需公开讨论并说明依据,例如技术选型会议记录全员共享。

13、放权

分级授权:将代码合并权限下放给模块负责人,项目经理保留发布权限。
责任匹配:授权需与考核挂钩,如给予测试组长bug修复进度考核权。

14、考核

双轨机制:正向考核(如月度代码量冠军)与负向考核(如bug率超标)并行。
结果应用:考核结果直接关联季度调薪,前20%成员获得优先晋升资格。

15、伯乐

人才发掘:通过日常工作观察成员特长,如发现开发人员具有突出的测试思维可转岗培养。
优势配置:根据成员特点分配任务,例如让擅长沟通的工程师负责对外接口对接。
潜能开发:定期(每季度)进行岗位适配度评估,为成员规划最佳发展路径。

 6

啊!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丑的留言输入框功能~


当然,也是最丑的留言列表

有疑问发邮件到 : suibibk@qq.com 侵权立删
Copyright : 个人随笔   备案号 : 粤ICP备18099399号-2